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不断火爆,汽车零配件厂商也开始针对新能源车制造全新的产品。企业为迎合市场谋求变革这本无可厚非,但是专家指出,零配件企业在求变的同时也应当注意要量力而行。
专家指出,在我国的商业模式中有一种很不好的习惯,那就是哪个行业火就会出现“一拥而上”的局面,比如电视中的“明星真人秀”,火了“跑男”和“爸爸去哪儿”各大卫视这种节目全面开花。而在制造业也是如此,新能源车火了众多车企开始制造新能源车,新能源车零部件需求大了,零部件厂商也开始一拥而上制造新能源车零部件,市场就那么大,产品种类也就那么多,僧多粥少的局面总是会在各行各业中蔓延。
尽管新能源车如今已经成为国家战略,不过值得注意的是——新能源汽车面临着充电设施短板突出、行业秩序有待规范、动力电池亟待突破、扶持政策需要完善等问题,这些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。因此,面对市场的风险和跨界进入的难度,零部件企业需谨慎前行。
和传统汽车相比,新能源汽车由于安装了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系统,增加了起火甚至爆炸等安全风险。根据工信部统计,2011年以来,我国共发生各类电动汽车事故31起。从全产业链来看,事故原因涉及电池单体、电池组和管理系统、线束和高压部件、充电桩和充电站、整车集成和控制。
为此,国家将加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准入。在准入标准上,已组织制定了电动汽车远程监控标准、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,即将发布实施。
在准入门槛上,有关部门已组织修订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规则》,拟大幅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生产条件要求,提髙产品性能和安全要求,目前已完成修订稿草案,即将公开征求意见。
虽然传统零部件主业经营不错,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大规模投入,显然在拖累公司业绩。从今年一季度的业绩看,京威股份并不讳言,公司一季度利润下降受深圳五洲龙公司利润下降影响。对此京威股份称五洲龙公司一季度的经营情况,主要是受行业淡季以及行业全面检查影响,预计下半年将回归正常。事实上,深圳五洲龙的客车因失火造成的负面影响,短期内仍将会影响其市场表现。
而从今年新能源汽车骗补的调查结果看,进入这一领域的不乏“叶公好龙”者,不少企业更是冲着补贴闯入这一领域。而很多零部件上市公司收购的新能源汽车业务,已经在今年显示出业绩惨淡的一面。
这轮由新能源汽车引发的零部件企业造车热潮,更多体现在企业对市场前景和补贴政策的狂热追逐上,而在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核心技术的提升上,投入热情似乎少了很多。因此,有关行业专家并不看好那些盲目闯入这一领域的企业,尤其是那些虽然腰包有钱,但业务与此毫不相干或对新能源汽车一知半解的传统零部件企业。如果认为只需要花钱收购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,就算进入新能源造车领域,就能大把赚钱,显然他们的想法错了。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或许并不高,但这个市场的技术门槛显然不那么容易跨越。如果没有踏踏实实的研发投入,没有雄厚的技术实力,仅靠“拿来主义”,这些新进入者用不了几年就会在这个市场销声匿迹。
在有关专家看来,零部件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“造车热”现象,不过是我国部分中小企业传统“暴富”思维的折射。借助政策的扶持和短期市场热度挣“快钱”的惯性做法,使得中国不少企业在追逐市场变化上目光敏锐、善于变通,而在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制定上,却往往缺少足够的冷静和高瞻远瞩。因此,中国市场上从不缺乏活跃的企业,却缺少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。反观国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,他们对于造车的热情就淡定许多,几十年专注一隅的企业比比皆是。这些企业虽然经历了汽车行业发展的风雨起伏,却仍然能凭借自身技术和专业优势傲立市场。
家电企业进入传统汽车制造业的成功率并不高,过去的实践已经证明。因此,零部件企业、IT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前景如何还需观望。不管怎样,希望头脑发热的零部件企业能稍微冷静些,仔细分析市场的风险和跨界进入的难度,希望最终不要成为这场造车运动中的炮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