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陈婷
早在2015年4月就加入Uber的柳甄,在入职满100天后终于愿意面对媒体采访。
2013年年底Uber就进入中国市场,但由于Uber全球以城市为中心的特殊组织架构,柳甄在Uber中国所扮演的角色颇为微妙。
为什么是柳甄
加入Uber之前,柳甄在美国硅谷的一家律所做了10年律师,主要从事高科技企业融资、并购、上市、中外合资业务。5年前,Uber诞生,成为她的客户之一,在2015年4月她加入Uber实现了职业转型。
“我跟Uber是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,包括我跟TravisKalanick(Uber创始人)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,不是简单的一个面试就完成的,是一个长期的观察。”据柳甄透露,在管理风格上她跟TravisKalanick经常谈的是怎么解决问题。“大家是拿数据说话,对于一些没有数据的事情,就看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,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什么样的突破。”
但Uber的打法并不像一般的国内互联网公司,反而更像一个非中心的城市化管理团队。
“其实Uber更像是一个工具,给予最大限度的自主经营权,所以我们80%的经营决定全部是由当地的总经理来完成的。而Uber美国更多的是像战略投资人,负责提供基础设施、工具、边界条件,让他们在这里更好地为他们的城市服务。”在柳甄看来,Uber当地的管理团队的权限非常大,包括补贴的设置、价格的设置、怎样去找司机、怎样去找乘客、做什么样的市场活动等全部是由当地的团队来决定的。
事实上,由于Uber在全球都是以城市经理为经营中心点,在组织架构上,柳甄只负责中国区总体战略,每个城市的地区经理不必向她汇报具体工作,而是向亚太区运营负责人汇报。
如何本土化
虽然在具体业务运营上,柳甄并不太过问,但中国战略负责人一职的重要性在于Uber中国的特殊性。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记者了解到,不同于Uber在全球各地的设置,在法律架构上,Uber中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互联网公司架构单独运作。
“(Uber中国)的服务器现在全部都在境内,数据也在境内。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关的互联网经营的资质,我们希望Uber中国在法律结构方面、经营管理方面全部都做到本土化。”柳甄解释道。
值得注意的是,Uber近期被媒体集中报道计划面向中国的投资者筹资,并在未来会考虑Uber中国在A股上市。
柳甄这次明确表态“融资非常顺利”,“合适的时候会进行公布”,但对于具体细节,并未给予过多披露。
而这背后,作为跨国企业身份的Uber与中国相关部门的能否顺利沟通一直是外界猜测的重点。柳甄表示,实际上每一次政府部门的约谈Uber中国都有参加,Uber中国的各个管理层跟中国各级政府都保持了顺畅的沟通,也没有感觉政府对专车平台的监管在加紧。
按照柳甄的表述,交通运输部在制定《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过程中也曾向Uber中国征求意见。“(即将出台的《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)这将是Uber本土化的一个里程碑。之前各个企业只能‘摸着石头过河’,管理办法的出台意味着有了行业准则,让企业发展时有了方向和框架。”
在具体产品策略方面,柳甄表示,Uber有四不做:不做抢单业务;不做预订业务;不做目的地预设;不做现金支付。
按照Uber方面提供的信息,Uber已经进入中国的17个城市。此外,据柳甄透露,Uber计划9月在中国推出多人拼车类服务UberPOOL。